吳宮原文:
龍檻沉沉水殿清,禁門深掩斷人聲。
吳王宴罷滿宮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吳宮賞析
題稱「吳宮」,但詩中所詠情事並不一定與歷史上的吳王夫差及吳宮生活有直接關係,詩人不過是借詠史的名義來反映現實。
一般寫宮廷荒淫生活的詩,不論時間背景是在白天或在夜間,也不論用鋪陳之筆還是用簡約之筆,總不能不對荒淫之狀作不同程度的正面描寫。這首詩卻自始至終,沒有一筆正面描繪吳宮華靡生活,純從側面著筆。
前兩句寫黃昏時分覆蓋著整個吳宮的一片死寂。龍檻,指宮中臨水有欄杆的亭軒類建築;水殿,是建在水邊或水中的宮殿。龍檻和水殿,都是平日宮中最熱鬧喧嘩的游賞宴樂之處,此時現在卻悄然不見人跡,只見在暮色沉沉中隱現著的建築物的輪廓與暗影。「清」字畫出在平靜中紋絲不動的水面映照著水殿的情景,暗示了水殿的空寂清冷。如果說第一句主要是從視覺感受方面寫出了吳宮的空寂,那麼第二句則著重從聽覺感受方面寫出了它的冷靜。平日黃昏時分,正是宮中華燈初上,歌管相逐,舞姿蹁躚的時刻,此刻卻宮門深閉,悄無人聲,簡直像一座無人居住的空殿。這是死一般的沉寂引發讀者去探究底蘊,尋求答案。
第三句方點醒以上的描寫,使讀者恍然領悟吳宮日暮時死寂原來是「宴罷滿宮醉」的結果。而一經點醒,前兩句所描繪的沉寂情景就反過來引發讀者去充分想像在這之前滿宮的喧鬧歌吹、狂歡極樂和如醉如癡的場景。而且前兩句越是把死一般的沉寂描繪得很突出,讀者對瘋狂享樂場景的想像便越不受限制。「滿醉」三個字用筆很重。它不單是要交待宴罷滿宮酒醉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借此透出一種瘋狂的頹廢的享樂慾望,一種醉生夢死的精神狀態。正是從這裡,詩人寫出了一個含意深長的結尾。
「日暮水漂花出城」。這是一個似乎很平常的細節:日暮時的吳宮,悄無人跡,只有御溝流水,在朦朧中緩緩流淌,漂送著瓣瓣殘花流出宮城。這樣一個細節,如果孤立起來看,可能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但把它放在「吳王宴罷滿宮醉」這樣一個背景上來描寫,便顯得很富含蘊而耐人咀嚼了。對於一座華美的宮城,人們通常情況下總是首先注意到它的巍峨雄偉的建築、金碧輝煌的色彩;即使在日暮時分,首先注意到的也是燈火輝煌、絲管競逐的景象。只有當吳宮中一片死寂,暮色又籠罩著整個黑沉沉的宮城時,才會注意到腳下悄然流淌的御溝和漂在水面上的落花。如果說,一、二兩句寫吳宮黃昏的死寂還顯得比較一般,著重於外在的描寫,那麼這一句就是傳神之筆,寫出了吳宮日暮靜寂的神韻和意境。而這種意境,又進一步反襯了「滿宮醉」前的喧鬧和瘋狂。順著這層意蘊再往深處體味,還會隱隱約約地感到,這「日暮水漂花出城」的景象中還包含著某種比興象徵的意味。在醉生夢死的瘋狂享樂之後出現的日暮黃昏的沉寂,使人彷彿感到覆亡的不祥暗影已經悄然無聲地籠罩了整個吳宮,而流水漂送殘花的情景則更使人感到吳宮繁華的行將消逝,感受到一種「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愴。姚培謙說:「花開花落,便是興亡景象。」(《李義山詩箋注》)他是領悟到了作者寄寓在藝術形象中的微意。
清劉熙載說:「絕句取徑貴深曲,蓋意不可盡,以不盡盡之。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藝概·詩概》)這首詩正是「正面不寫」、「睹影知竿」的典型例證。
詩詞作品:吳宮
詩詞作者:【唐代】李商隱
詩詞歸類:【詠史】、【宮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