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愁原文:
來何容易去何遲,半在心頭半在眉。
門掩落花春去後,窗含殘月酒醒時。
柔如萬頃連天草,亂似千尋幣地絲。
除卻五侯歌舞地,人間何處不相隨。
詠愁註釋
1幣:「匝」的異體字。
2五侯:歷史上稱五侯的很多,這裡泛指達官貴人。
詠愁簡析
曹植有一篇《釋愁文》,把「愁」說成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為了表現「愁」,就把它「物化」了,說他能「推」可「握」,能來能去,能多能少,但形象不夠鮮明。石像之的這首詩形象更鮮明,更生動。
首聯可以用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的結尾來作註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就是來得快而去得慢的「愁」為什麼會「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的原因。
頷聯是寫最容易產生「愁」的環境。「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常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的開頭可能就是根據出句所描繪的景象寫的。而對句則是依照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意境來概括的。
頸聯寫「愁」之多,採用了誇張加比喻的修辭手法。李叔同「長亭外,古道旁,芳草碧連天」的歌詞恐怕就是按照出句來加工的。而這種誇張,使「愁」這種心境更加顯豁,更加感人。像唐宋詩詞中的「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落紅萬點愁如海」,「一水牽愁萬里長」等,都和這一句的表達效果一樣。而這種比喻,嚴格地說並不是一般意義的比喻,因為二者之間沒有相似點可言,而是以物感比喻心感的特殊比喻。
尾聯以「愁」之無處不在作結。除了達官貴人,終日燈紅酒綠,可能暫時沒有「愁」,每個人走到那裡,「愁」就跟隨身到那裡,頗富有普遍性意義。詩人化無形為有形, 構成詩中的愁情圖,這樣形象化地寫「愁」,自然生動有趣,能攝人魂,奪人魄,令人迴腸蕩氣,產生共鳴。
詩詞作品:詠愁
詩詞作者:【宋代】石像之
詩詞歸類:【詠物】、【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