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傳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張衡傳翻譯及註釋
翻譯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遊學,趁機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平時舉止從容,態度平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徵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屢次徵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徵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曆法諸種學問),精闢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製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裡。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歎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毀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讚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註釋
1、節選自《後漢書·張衡傳》(中華書局1965版)。范曄(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順陽(在今河南淅川東)人,歷史學家。
2、南洋西鄂:南陽郡的西鄂縣,在今河南南陽。
3、屬(zhǔ)文:寫文章。屬,連綴。
4、游於三輔:在三輔一帶遊學。游,遊歷,遊學,指考察、學習。
5、京師:指東漢首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6、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府,西漢武帝開始設立。
7、遂:於是。
8、通:通曉,全面透徹地理解。
9、貫:貫通,與「通,為近義詞。
10、五經:漢武帝時將《詩》、《書》、《禮》、《易》、《春秋》定名為「五經」。
11、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學問和技藝。
12、高於世:比世上的人高明。於:比。
13、驕尚之情:驕傲自大的情緒。尚:矜誇自大。
14、從容:從容穩重,不急躁。淡靜:恬淡寧靜,不追慕名利。
15、永元中,舉孝廉不行:永元:東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公元89年-105年)。
16、連辟公府不就:連,屢次。辟,(被)召請(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不就:不去就職。以上幾句的主語「衡」,承前省略。
17、時天下承平日久:時,當時。承平,太平,指國家持續地太平安定。日久,時間長。
18、王侯:封王封侯的大官貴族。
19、莫:無指代詞,表示「沒有誰」的意思。
20、逾侈:過度奢侈。
21、乃:於是,就。
22、擬:模仿。
23、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24、《兩都》:指《兩都賦》,分《西都賦》、《東都賦》。
25、《二京賦》:指《西京賦》、《東京賦》。
26、因:介詞,通過。後省賓語「之」。
27、以:連詞。
28、諷諫:用委婉的語言進行規勸而不直言其事。
29、精思傅會:精心創作的意思。
30、乃:才。
31、鄧騭(zhi):東漢和帝鄧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將軍的身份輔佐安帝管理政事。
32、奇其才: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奇,認為……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奇:奇特,少有的。
33、累召:多次召請。應:接受。
34、機巧:設計製造機械的技藝。巧,技巧、技藝。
35、致思:極力鑽研。致,極,盡。
36、陰陽:指日月運行規律。
37、歷算:指推算年月日和節氣。
38、於:對於。於……:介賓短語後置,譯時提前作狀語。
39、雅聞:常聽說。雅,副詞,素來,常。術學:關於術數方面的學問,指天文、歷算等。
40、公車:漢代官署名稱,設公車令。
41、特徵:對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徵召,為的與平常的鄉舉裡選相區別,故稱特徵。
42、拜:任命,授給官職。
43、郎中:官名。
44、再遷:再,兩次。遷,調動官職。
45、太史令:東漢時掌管天文、歷數的官,與西漢以前掌管天象曆法兼有修史之責的太史令職責不完全相同。
46、遂乃:於是就。
47、研核:研究考驗。
48、陰陽:哲學名詞,指兩種對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這裡指天象、歷算。
49、妙盡:精妙地研究透了。
50、璇璣:玉飾的測天儀器。
51、正:道理。
52、渾天儀:一種用來表示天象的儀器,類似的天球儀。
53、《靈憲》:一部曆法書。
54、《算罔》:一部算術書。
55、詳明:詳悉明確。
56、再轉:兩次調動官職。第一次由太史令調任公車司馬令,第二次由公車司馬令又調任太史令。
57、復:又。
58、當世,指權臣大官。
59、輒:常常,總是。
60、積年:多年。徙:指調動官職。
61、自去史職,五載復還:自;自從,表時間。
62、陽嘉:東漢順帝劉保的年號(公元132--135)。
63、候風地動儀:測驗地震的儀器。據竺可楨考證,這是兩種儀器,一是測驗風向的候風儀,一是測驗地震的地動儀。
64、以:用。
65、員徑八尺:員徑:圓的直徑。員,通「圓」。
66、合蓋隆起: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隆,高。
67、尊:同「樽」,古代盛酒器。
68、飾:裝飾。「飾」後省賓語「之」,「之」代候風地動儀。
69、以:用。據有人研究,候風地動儀外部八方書寫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腳部裝飾山形,東南西北分別繪畫代表四方的龍、朱雀、虎、玄武(龜蛇)。
70、都柱:大銅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動儀中心的震擺,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個方向發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邊。傍,同「旁」,旁邊。
71、施關發機:設置關鍵(用來)拔動機件,意思是每組槓桿都裝上關鍵,關鍵可以撥動機件(指下句所說的「龍」)。
72、外有八龍,首銜銅丸:龍,指龍形的機件。首,頭。
73、下有蟾蜍(chanchu),張口承之:下,指龍首下面。蟾
74、牙機巧制:互相咬合製作精巧的部件。
75、尊中:酒樽形的儀器裡面。
76、覆蓋周密無際:指儀器蓋子與樽形儀器相接處沒有縫隙。
77、如有地動,尊則振龍:地動,地震。則,就。振,振動。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78、機發:機件撥動。
79、而:順承連詞,不必譯出。
80、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激揚,這裡指聲音響亮。伺者,守候觀察候風地動儀的人。
81、發機:撥動了機件。
82、七首:指其餘七龍之首。龍、首,互文,都指龍首。
83、驗之以事,即以事驗之:驗,檢驗,驗證。
84、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在,可譯為「在……中」。
85、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嘗,曾經,曾有一次。而,可是。
86、驛:驛使,古時驛站上傳遞文書的人。
87、至:指來到京師。
88、果:果然。
89、隴西:漢朝郡名,在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隴西縣一帶。「隴西」前省介詞「於」(在)。
90、於是皆服其妙:其,它,代候風地動儀。妙,巧妙,神奇。
91、乃:便。
92、地動:地震。
93、所從方起:從哪個方位發生。
94、時:當時。損:腐敗。因:於是。
95、遷:陞遷。
96、帷幄:指帝王。天子居處必設帷幄,故稱。
97、諷議:諷諫議論;婉轉地發表議論。
98、左右:身邊。
99、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嘗,曾經。疾,憎恨;惡,指壞人壞事。
100、目之:給他遞眼色。目:名詞活用為動詞。
101、詭對:不用實話對答。
102、閹豎:對宦官的蔑稱。
103、讒:譭謗。
104、圖身之事:圖謀自身安全的事。
105、吉凶倚伏:禍福相因。出《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106、幽微難明:幽深微妙,難以看清。
107、宣寄情志: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意。
108、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永和:也是東漢順帝的年號(公元136-141)。
109、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時,當時。國王,即河間王劉政。典憲,制度法令。
110、豪右:豪族大戶,指權勢盛大的家族。
112、不軌:指行動越出常軌的事,即違反法紀的事。
113、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下車:官員初到任。治威嚴,樹立威信。治,整治。整法度,整頓法紀制度。
114、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陰知,暗中察知。
115、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肅然,這裡是敬畏恭順不敢為非做歹的意思。
116、視事三年,上書乞骸(hai)骨:視事,這裡指官員到職工作。乞骸骨, 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的一種說法。
117、尚書,官名,不同朝代的尚書職權不一樣,東漢時是在宮廷中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
118、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u)。卒:死。
張衡傳文言現象
古今異義詞
1.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交接:古:結交
今:1連接 2移交和接替
2.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孝廉:古:被舉薦的人稱為「孝廉」。
今:孝,指孝悌者; 廉,清廉之士。分別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科目,始於漢代,在東漢尤為求仕者必由之 途後往往合為一科。亦指被推選的士人
3.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不行:古:不去(應薦)。
今:不可以
4.公車特徵拜郎中 特徵:古:特地徵召;
今:事物、事情的特點、標誌
5.尋其方面 方面:古:方向;
今:相處或並列的幾點之一
6.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國王:古:封建社會貴族的最高封爵。
今:古代某些國家的統治者;現代某些君主制國家的元首。
7.衡下車,治威嚴。下車:古:官吏初到任;
今:從車上走下來
8.常從容淡靜 從容: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
今義: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9.連辟公府不就 辟: 古義:徵召。
今義:復辟。
10.其牙機巧制 牙: 古義:發動機件的樞紐。
今義:牙齒。
11.覆蓋周密無際 周密: 古義:四周嚴密。
今義:周到細緻。
12.振聲激揚 激揚 古義:聲音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
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13.中有都柱 都: 古義:大,音dū。又如:軍驚而壞都捨。
今義:都市;或用作表範圍的副詞 (音dōu)
14.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篆文: 古義:篆,篆文
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等
通假字
1。員徑八尺:「員」通「圓」
2。傍行八道:「傍」通「旁」
3.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4.形似酒尊:「尊」通「樽」, 杯,酒杯。
詞類活用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 奇: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奇特
時天下承平日久 時:名詞作狀語,當時。
衡少善屬文 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於。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善:同上。
妙盡璇機之正 1.盡: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研究透了;
2.正: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皆共目之目 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多:形容詞作動詞,有很多。
一詞多義
觀
1觀太學(遊歷)
2大王見臣列觀(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台)
3此岳陽樓之大觀也(景像)
4玄都觀裡桃千樹(道士廟)
5啟窗而觀(看)
因
1因入京師,觀太學(於是)
2蒙故業,因遺策(沿襲)
3因其勢而利導之(順著)
4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通過、經由)
5衡乃擬班固《兩都》《二京賦》,因以諷諫(憑借)
6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趁機)
乃
1精思傅會,十年乃成。(才)
2遂乃研核陰陽(就)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卻)
4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於是,就)
5爾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7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8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於是,就)
制
1其牙機巧制(製作,構造)
2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2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指揮)
4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屬zhǔ
1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連接)
2 衡少善屬文(連綴)
3 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4舉酒屬客(勸人喝酒)
shǔ
5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
6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掌管)
7吾屬今為之虜矣(一類人)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善:
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2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善行)
3安帝雅聞衡善術學。(擅長)
4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5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6善刀而藏之。(通「繕」,擦拭)
7工欲善其事。(使動用法使...做好)
征
1公車特徵拜郎中(徵召)
2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應驗)
3從此替爺征(v.遠行,走遠路)
4挾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5歲征民間(徵收)
6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求學)
7旁徵博引(尋求)
8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徵收)
就
1連辟公府不就(任職)
2金就礪則利(接近)
3荊軻遂就車而去(乘,登上)
4軻自知事不就(成功)
發
1傍行八道,施關發機(撥動)
2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發動)
3舜發於畎之中(發跡,興起)
4發圖,圖窮匕首見(展開)
5發閭左謫戍漁陽(征發)
6使人發書至趙王(送)
7野芳發而幽香(散發)
辟
1連辟公府不就(徵召)
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通「避」,躲避)
3唇吻拿辟仁開,打開)
4辟病梅之館以貯之(開闢,開設)
5辟邪說(排除,駁斥)
6疆土之新辟者(開墾)
精
1精思傅會,十年乃成(精力)
2以精銅鑄成(精煉)
3食不厭精(精製)
4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和天下(精銳)
5殫精竭慮(精力)
施
1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安置)
2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施行)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加)
關
1施關發機(機關)
2天子以跬步,皆關民命(動詞,涉及,關係到)
3距關,勿內諸侯(函谷關)
機
1傍行八道,施關發機(機械)
2衡善機巧(精密機械設備之類)
3其牙機巧制(機件)
4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機會)
5此子機變(機智靈活)
6日理萬機(事務)
雅
1安帝雅聞衡善術學(素常)
2察納雅言(正確)
3明經義諳雅故()
4聞絃歌而知雅意(隱含)
5附庸風雅(泛指詩歌)
公
1連辟公府不就(官府)
2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魯莊公)
3便可白公姥()
4邪曲之害公也(公道)
5公車特徵拜郎中(官府專門)
6公然抱茅入竹去(明目張膽)
7公私之積,猶可哀痛(是公家的,這裡指國家)
8腳著謝公屐()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人)
(2)被動句
連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徵召)
(3)賓語前置句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
(4)省略句
1果地震隴西(果然在隴西發生地震)
2諷議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對政事提出意見)
3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省略主語「張衡「)
4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省略主語「張衡」)
(5)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1游於三輔(於三輔游
2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
3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狀語後置。正確語序: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之」(在這個器皿上又用小篆所寫的子和山龜鳥獸的圖紋來裝飾)
張衡傳整體把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以翔實的文筆全面記述了張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而且詳略突出,重點介紹了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其間貫穿了作者對張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一位博學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記述張衡的學業、品德和文學上的成就。開頭兩句按歷史人物傳記的格式,記述張衡的姓名、籍貫與家世。接著介紹其在文學上的造詣。「少善屬文」說明他具有先天的稟賦,而「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說明他注重社會實踐。也正是因為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紮實的基礎,並不斷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經,貫六藝」。在敘述了其「才」後緊接著敘述其德。「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謙虛穩重、超塵拔俗的品格,而面對統治者的招羅,作者連用「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表現他的不慕榮利的高潔品德。而《二京賦》進一步證實其文學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紹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重點介紹候風地動儀的結構和功用。第2、3段從整體上概括了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包括科學發明和理論著作兩部分。在介紹其特長時與其職官聯繫起來,側面反映了二者互為因果的關係。第四段著重介紹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風地動儀。介紹地動儀雖不足二百字,但詳盡記述製造時間、質地、大小、形狀、內外結構、裝飾、功用等,文字精簡平實。如介紹構造特點時用「中」「傍」「外」「下」四個方位詞為序,便從裡到外,從上到下簡要而清楚地寫出其構造特點。以「似酒尊」描寫其形狀非常形象具體,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誇張描寫和「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的熱烈讚歎著力描寫了儀器的準確無誤。最後附述了生動有趣的事件驗證其功效,使文章於平實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紹張衡在政治上的才幹。文章僅選取兩件事作為切入點,一是《思玄賦》的由來,表現了張衡心思細密、小心謹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間相時與奸黨鬥爭一事。「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表現其政治智慧,「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表現其卓然政績。這樣,筆墨寥寥卻寫出了一位真實可感、形神豐滿的廉吏。
語言凝練平實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寫作時絕少用形容詞,盡量抓住史實,描繪時惜墨如金,無一句贅言。但平實精謹中有精彩之處,如候風地動儀一段描寫生動形象,說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簡得體,伸縮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將張衡一生中在諸多領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詳明,有條不紊。
張衡傳關於渾天儀
漢時,天文學已經形成體系,有蓋天、渾天和宣夜三家。蓋天說以周髀算經為代表,認為天圓地方,天在上,像傘蓋,地在下,像棋盤,是一種舊的傳統說法。宣夜派認為天體為元氣構成。渾天說比較進步些,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說法雖然也不完全正確,但比較接近實際。渾天派最突出的代表者和卓越的發明家張衡指出,日有光,月沒有光,月光是反射太陽的光形成的。所以向日則光盈,背日則光盡。他還推測月食是地球遮蔽的結果。他還繪製了一部星圖,叫《靈憲圖》,創製了許多重要的天文儀器。
渾天儀是銅鑄的,內外有幾層圓圈,都可轉動。各層圓圈分別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凡張衡所知道的天文現象都刻在上面。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己轉動,張衡又設計了一個「滴漏」,作為渾天儀的動力。渾天儀被滴漏帶動,它轉動時恰好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起落時間完全吻合。可惜這座精巧的渾天儀在西晉戰亂中失傳了。留下來的只有《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份說明書的部分說明。
(摘自《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張衡傳問題探究
1.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傑出才能表現在什麼地方?
張衡的高尚品德表現在:(1)「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2)「從容淡靜」,不慕世俗的虛榮,「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大將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3)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作《二京賦》諷諫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黨。其「才」高於世,表現在:一是「善屬文」,寫作著名的《二京賦》;二是「善機巧,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三是「善術學」,著有《靈憲》 《算罔論》;四是善政事,為政機智果斷,不畏權貴,「稱為政理」。
2.文和《屈原列傳》相比,有哪些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和《屈原列傳》相比,兩篇傳記最大的共同點都是按時間順序,截取重點片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一生,選材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最大的區別是在表達方式上,《屈原列傳》為了表現屈原的高潔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懷,採用了敘議結合的方法,文筆充滿感情,有抒情散文的特點,主觀性較強。而《張衡傳》以表現張衡的傑出貢獻,簡要概括其一生為主要目的,所以用說明性文字對張衡的文學創作和科技發明進行介紹,其中著重對候風地動儀的介紹,而對其品德為人的描寫都散見於字裡行間,貫穿於文章中,很少直接抒情。筆調沉靜,文字質樸。
3.人物傳記的寫作有何特點?在本文有何體現?
傳記除了介紹人物姓名、籍貫之外,還必須選擇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徵的事件,敘述他的為人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由於傳記不同於史料,所以人物必須「活躍」,有可感性。傳記的基本特點是翔實而典型的文字記錄和樸實而形象的文學色彩。傳記的種類有:自傳、傳、小傳、評傳、別傳、外傳等。本文屬評傳,既記敘人物的事跡,又評介與探討人物的思想狀況、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發展過程和對人類的貢獻。傳記不可能把一個人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鉅細都寫下來,只能記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時顯示他的品格特點。本文寫了張衡在文學、科學、政治上的突出貢獻,強調了他在科學方面取得的成就,其間穿插了對其為人品格的評價。全文重點突出,詳略分明。
4.本文在寫作方法上的特點是什麼?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人物的寫法和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傳記,介紹人物以時間為經,以事跡為緯。張衡一生經歷了東漢章帝、和帝、安帝和順帝四個時期。時間雖較長,文章敘述的時間線索卻很清楚。從表達方式上說,以記敘為主。在第4段寫候風地動儀,又以說明為主,輔以記敘。
(2)本文介紹了張衡文學、科學、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為重點詳寫。在介紹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時,又突出了候風地動儀的研究製造,介紹特別詳盡,對其他創造的介紹則較簡略。這樣詳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3) 在記敘、說明的同時,穿插對張衡為人品格的評價,作者態度鮮明。
5.這篇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張衡的?文章的記敘重點是什麼?
文章從三個方面寫張衡:張衡的為人以及在文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在科學技術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貢獻;在政治上的突出作為。記敘的重點是張衡在科學上的才能和貢獻。
張衡傳鑒賞
《張衡傳》以張衡「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為綱組織全文,顯示了張衡作為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的才幹與成就。范曄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等人關於史傳文寫作的傳統,並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記寫人物傳記的特色。張衡一生行事眾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於偏,慮及全又不流於繁,寫其形又得其神,確要費一番匠心。
敘學習,顯示其成就的基礎。張衡的朋友崔瑗曾稱讚他說:「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瑰辭麗說,奇技偉藝,磊落炳煥,與神合契。」張衡多才多藝,德高品潔,是和他的學習、實踐分不開的。范曄寫他的學習,說他「少善屬文」,自幼聰穎明慧,而更突出了他的「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張衡系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而遊學到「三輔」之地,並進入京城洛陽太學參觀、學習。當時學界盛行的是「章句之學」,完全是一套陳腐的死學問,張衡涉足社會,不惜遠遊,目標遠大,直入太學,這就使他達到「通五經,貫六藝」的地步。把五經、六藝都融會貫通了,他不是食而不化,也非故步自封,不僅讀書本而且看實際,不只鑽典籍而且研技藝,不單捧冊頁而且知世情。張衡貫古通今,知書識世,明道諳理,可是「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謙虛謹慎,既是取得重大成就的條件,也是為人處世的美德。作者僅用了三十四個字,就概及張衡學習的各個方面:內容、方法、精神、成就。這真可謂用墨精當得能收海於勺,縮龍成寸。作者先敘張衡的學習,為下文敘述他的善為人、善作文、善機巧、善理政奠定了基礎。
敘品行,顯示其高尚的節操。張衡對為官作宦,「從容淡靜」;對貪官酷吏,嫉惡如仇;對科學技術,不遺餘力。有的人把學問作為沽名之具,釣利之餌,登官之梯,而張衡參透人生,潔身自守,他辭謝了多次的舉薦與徵召。作者連用「連辟」「累召」「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強調了他的不慕利祿,無意仕途。後來的出仕,也只是「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一些從事科技、史學方面的業務性職務。「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他不想握權柄以抬高地位,居高位以謀私利。
張衡沒有官欲,但並非沒有官才。他有著敏銳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頭腦,高明的政治手腕。他看到「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不惜花了十年工夫,模擬班固的《兩都賦》,而寫了《二京賦》。在《西京賦》和《東京賦》中,極力鋪寫了二京的所有宮室、動植物、遊俠辯論之士、角牴大儺之戲,諷諫當朝的窮奢極侈。這是婉轉的諷喻。有時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陳事」,「諷議左右」,向皇上直言進諫,彈劾奸佞。一旦由他掌握了一定權力,也就大力剪鋤奸徒丑類。他出為河間王劉政的相時,看到劉政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他一到任就能「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收到「上下肅然,稱為政理」的效果,可見張衡不僅具有如何做官的認識、理論,而且有著實際施行的本領。
張衡上究天文,下窮地理,精於歷算,擅於機械,自然也洞察當時社會世情。官場之中,有日天地黑,無風海生浪,所以他先是不做官,想潔身避禍,後來不得不入官場,順帝「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避其鋒芒,巧為應對。即令這樣,那幫閹豎還「共讒之」,使他更明白在那種政治漩渦中,如履春冰,如捋虎尾,確實是「吉凶倚伏,幽微難明」,而要「常思圖身之事」。當他狠狠打擊了河間王的惡勢力後,也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極明智的決策:「上書乞骸骨」,請求退休還鄉了。從他的《四愁詩》《思玄賦》《歸田賦》中,都看出作為一個正直的官吏、有為的學者,在當時內心的苦悶,無力除惡,無法避禍,只有獨善其身了。
敘術業,顯示其卓著的成就。張衡在天文、數學、地理、氣象、機械製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學、詩賦、繪畫方面成績斐然。郭沫若曾評價說:「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萬祀千令,令人敬仰」。范曄為之作傳時,既要顧及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文中以「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概及了他多方面的貢獻,而重點寫候風地動儀。候風地動儀是張衡首創,在科技史上居重要地位。傳記從地動儀的質地、尺寸、規模、形體、文飾以至整個結構的「巧制」、測定時的效驗,做了井然有序的詳明介紹。「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著一「神」字,極寫儀器功效。「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表明此乃史無前例的獨創。更用京師學者最初「鹹怪其無征」,後來「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的典型細節,充分證明了張衡「妙盡璇機之正」的「妙」,「善機巧」的「善」。
這篇傳記僅以七百餘字就概及張衡六十二年中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等方面的傑出成就。全文以時間為序,敘其一生;以「善」為綱,統率題材;以「妙」為目,傳其精神,因而所寫方面多而不雜,事跡富而不亂,文雖簡而概括全。范曄之所以能「驅萬途於同歸,貞百慮於一致,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文心雕龍·附會》),就在於抓住了總綱領,並內蘊著相互關係。張衡正由於潛心於學才達到「通五經,貫六藝」的境界,才使他具有了「善機巧」的知識與才幹,也使他具有了「不慕當世」的胸襟。不去追名逐利,求官謀宦,才能居郎中的微職「積年不徙」,得「約己博學,無堅不鑽」,有了創造發明。他的做官,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以利於科學研究。當不得不被推上政治舞台時,還始終保持著明智的頭腦。作者將張衡於自然科學、文學、政治活動方面的表現統一了起來,寫出了一個真實的人、偉大的人。
本文除揭示了張衡多方面事跡的內在的聯繫外,善於剪裁也是使本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寫「善屬文」,就以寫《二京賦》為主,略涉《思玄賦》,其他甚至不提及;寫「善機巧」,以詳寫候風地動儀為主,其他科技成果則為輔;寫「善理政」,以整治法度、收擒奸黨為主,請求辭職、上調擢升則為次。在文學、科學、政事三方面,都體現了他「從容淡靜」的個性,又突出了「善機巧」的特點,使張衡這麼個偉大的形象輝耀於讀者面前。
詩詞作品:張衡傳
詩詞作者:【兩漢】范曄
詩詞歸類:【高中文言文】、【讚美】、【寫人】、【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