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周頌·絲衣》

周頌·絲衣原文:

絲衣其紑,載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周頌·絲衣翻譯及註釋

翻譯
絲綢祭服白又淨,戴冠樣式第一流。從廟堂裡到門內,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小鼎食物滿,兕角酒杯彎一頭,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嘩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長壽。

註釋
1絲衣:神屍所穿的絲質白色的祭服。
2紑(fou):潔白鮮明貌。
3載:借為「戴」。弁(bian):古代貴族戴的鹿皮帽子。俅(qiu)俅:形容冠飾美麗的樣子。一說恭順貌。
4堂:廟堂,或以為即明堂。徂(cu ):往,到。基:通「畿(jī)」,門內、門限。
5鼐(nai):大鼎。鼒(zī):小鼎。
6兕(si)觥(gōng):犀牛角做的盛酒器。觩(qiu):形容兕觥彎曲的樣子。
7旨酒:美酒。思:語助詞,無義。柔:指酒味柔和。
8吳:大聲說話,喧嘩。敖:通「傲」,傲慢。
9胡考:即壽考,長壽之意。休:美譽,一說指福祿。

周頌·絲衣鑒賞

  此詩首二句言祭祀之穿戴。穿的是絲衣,戴的是爵弁。絲衣一般稱作純衣,《儀禮·士冠禮》:「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韎韐。」鄭玄註:「純衣,絲衣也。」弁即爵弁,「其色赤而微黑」(《儀禮·士冠禮》鄭玄注),與白色的絲衣配合,成為祭祀的專用服飾。《禮記·檀弓上》曰:「天子之哭諸侯也,爵弁絰緇衣。」《毛詩序》可能就是根據這兩句詩而斷定此篇與祭祀有關。「俅俅」毛傳訓為「恭順貌」,而《說文解字》曰:「俅,冠飾貌。」《爾雅》亦曰:「俅俅,服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云:「上文紑為衣貌,則俅俅宜從《爾雅》、《說文》訓為冠服貌矣。」馬瑞辰的意思是首句的「紑」既為絲衣的修飾語,則二句的「俅俅」與之相應當為弁的修飾語,故訓為冠飾貌,而不訓恭順貌。

  三、四句言祭祀之準備。「自堂徂基」點明祭祀場所。「基」通「畿」,指廟門內。這個地方又稱作「祊」(崩)。《禮記·禮器》:「設祭於堂,為祊乎外。」鄭玄註:「祊祭,明日之繹祭也。謂之祊者,於廟門之旁,因名焉。」王夫之《張子正蒙注·王禘》:「求之或於室,或於祊也。於室者,正祭;於祊,繹祭。」這是正祭與繹祭區別之所在。《毛詩序》或許就是據此推斷此篇是「繹」。羊、牛是用作祭祀的犧牲。

  五、六句言祭祀之器具。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時盛熟牲的器具。此處無疑用作後者。鼐和鼒其實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鼐最大,用以盛牛,《說文解字》:「鼐,鼎之絕大者。」段玉裁註:「絕大謂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陳奐《詩毛氏傳疏》曰:「上句『堂』『基』『羊』『牛』以內外小大作儷耦,至本句變文。」也就是說,由上句的從小及大,變為此句的從大及小。「兕觥」又稱爵,《詩毛氏傳疏》:「兕觥為獻酬賓客之爵,繹祭行旅酬(祭禮完畢後眾人聚在一起宴飲稱為『旅酬』),故設兕觥焉。」

  最後三句言祭後宴飲,也就是「旅酬」。這裡突出的是宴飲時的氣氛,不吵不鬧,合乎禮儀。《小雅·桑扈》最後一章:「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通『匪』)交(儌)匪敖,萬福來求(聚)。」與這三句正可互相印證。

周頌·絲衣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記述周貴族祭畢巡視飲宴安排情況的小詩。《毛詩序》謂此篇主旨是「繹」。「繹」即「繹祭」,語出《春秋·宣公八年》:「壬午,猶繹。」周代的祭祀有時進行兩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繹祭。《谷梁傳》說:「繹者,祭之旦日之享賓也。」也就是說,周代天子與諸侯,在舉行正祭的次日,又舉行祭禮,稱之為「繹祭」。此詩未有「繹祭」字樣,《毛詩序》應是推測;但從詩的內容看,這個推測還是有根據的,所以儘管有人責難,但一般還是為後人所接受。
詩詞作品:周頌·絲衣
詩詞作者:【先秦佚名
詩詞歸類:詩經】、【祭祀】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