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季札觀周樂╱季札觀樂》

季札觀周樂/季札觀樂原文:

  吳公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

  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

  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季札觀周樂/季札觀樂翻譯及註釋

翻譯
  吳國公子季札前來魯國訪問……請求觀賞周朝的音樂和舞蹈。魯國人讓樂工為他歌唱《周南》和《召南》。季禮說:「美好啊!教化開始奠基了,但還沒有完成,然而百姓辛勞而不怨恨了。」樂工為他歌唱們《邶風》、《庸風》和《衛風》。季禮說:「美好啊,多深厚啊!雖然有憂思,卻不至於困窘。我聽說衛國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這個樣子,這大概是《衛風》吧!」樂工為他歌唱《王風》。季札說:「美好啊!有憂思卻沒有恐懼,這大概是周室東遷之後的樂歌吧!」樂工為他歌唱《鄭風》。季札說:「美好啊!但它煩瑣得太過分了,百姓忍受不了。這大概會最先亡國吧。」樂工為他歌唱《齊風》。季禮說:「美好啊,宏大而深遠,這是大國的樂歌啊!可以成為東海諸國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的國家吧?國運真是不可限量啊!」樂工為他歌唱《南風》。季札說:「美好啊,博大坦蕩!歡樂卻不放縱,大概是周公東征時的樂歌吧!」樂工為他歌唱《秦風》。季禮說:「這樂歌就叫做正聲。能作正聲自然宏大,宏大到了極點,大概是周室故地的樂歌吧!」樂工為他歌唱《魏風》。季禮說:「美好啊,輕飄浮動!粗擴而又婉轉,變化曲折卻又易於流轉,加上德行的輔助,就可以成為賢明的君主了」樂工為他歌唱《唐風》。季禮說:「思慮深遠啊!大概是帝堯的後代吧!如果不是這樣,憂思為什麼會這樣深遠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後代,誰能像這樣呢?」,樂工為他歌唱《陳風》。季札說:「國家沒有主人,難道能夠長久嗎?」再歌唱《鄶風》以下的樂歌,季禮就不作評論了。
  樂工為季札歌唱《小雅》。季禮說:「美好啊!有憂思而沒有二心,有怨恨而不言說,這大概是周朝德政衰微時的樂歌吧?還是有先王的遺民在啊!」樂工為他歌唱《大雅》。季禮說:「廣闊啊!樂工為他歌唱《頌》。季禮說:「好到極點了!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厭倦,哀傷而不憂愁,歡樂而不荒淫,利用而不匱乏,寬廣而不張揚,施予而不耗損,收取而不貪求,安守而不停滯,流行而不氾濫。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有法度,樂器先後有序。這都是擁有大德大行的人共有的品格啊!」
  季札看見跳《象簫》和《南龠》兩種樂舞後說:「美好啊,但還有美中不足!」看到跳《大武》時說:「美好啊,周朝興盛的時候,大概就是這樣子吧。」看到跳《陬》時說:「聖人如此偉大,仍然有不足之處,做聖人實不容易啊!」看到跳《大夏》時說:「美好啊!勤於民事而不自以為有功。除了夏禹外,誰還能作這樣的樂舞呢!」看到跳《陬簫》時說:「德行達到頂點了!偉大啊,就像上天無所不覆蓋一樣,像大地無所不容納一樣!雖然有超過大德大行的,恐怕也超不過這個了。觀賞達到止境了!如果還有其它樂舞,我也不敢再請求觀賞了!」

註釋
(1)吳公子札:即季札,吳王壽夢的小兒子。
(2)周樂:周王室的音樂舞蹈
(3)工:樂工。《周南》、《召南》:《詩經》十五國風開頭的兩種。以下提到的都是國風中各國的詩歌。
(4)始基之:開始奠定了基礎。
(5)勤:勞,勤勞。怨:怨恨。
(6)邶(bei):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湯陰南。庸: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新鄉市南。衛: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淇縣。
(7)康叔:周公的弟弟,衛國開國君主。武公:康叔的九世孫。
(8)《王》:即《王風》,周平王東遷洛邑後的樂歌。
(9)鄭: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新鄭一帶。
(10)細:瑣碎。這裡用音樂象徵政令。
(11)泱泱:宏大的樣子。
(12)表東海:為東海諸侯國作表率。大公:太公,指國開國國君呂尚,即姜太公。
(13)豳(bin):西周公劉時的舊都,在今陝西彬縣東北。
(14)蕩:博大的樣子。
(15)周公之東:指周公東征。
(16)夏:西周王蹺一帶。秦:在今陝西、甘肅一帶。夏聲:正聲,雅聲。
(17)魏:諸侯國名,在今山西芮縣北。
(18)渢渢(feng):輕飄浮動的樣子。
(19)險:不平,這裡指樂曲的變化。
(20)唐:在今山西太原。晉國開國國君叔虞初封於唐。
(21)陶唐氏:指帝堯。晉國是陶唐氏舊地。
(22)令德之後:美德者的後代,指陶唐氏的後代。
(23)陳:國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陽。
(24)鄶(kuai):在今河南鄭州南,被鄭國消滅。
(25)譏:批評。
(26)《小雅》:指《詩·小雅》中的詩歌。
(27)先王:指周代文、武、成、康等王。
(28)《大雅》:指《詩·大雅》中的詩歌。
(29)熙熙:和美融洽的樣子。
(30)《頌》:指《詩經》中的《周頌》、《魯頌》和《商頌》。
(31)倨:傲慢。國嗝:同「逼」,侵逼。攜:游離。荒:過度。囫處:安守。底:停頓,停滯。
(35)五聲:指宮、商、角、微、羽。和:和諧。
(36)八風:指金、石、絲、竹、翰、土、革、本做成的八類樂器。
(37)節:節拍。度:尺度。
(38)守有序:樂器演奏有一定次序。
(39)《象箾(shuo )》:舞名,武舞。《南龠)(yue):舞名,文舞。
(40)《大武》:周武王的樂舞。
(41)《韶濩hu》:商湯的樂舞。
(42)慚德:遺憾,缺憾。
(43)《大夏》:夏禹的樂舞。
(44)不德:不自誇有功。
(45)修:作。
(46)《韶萷》:虞舜的樂舞。
(47)幬(dao):覆蓋。
(48)蔑:無,沒有。

季札觀周樂/季札觀樂文學批評

  《季札觀周樂》是《左傳》中一篇特別的文章,它包含了許多文學批評的因素。季札雖然是對周樂發表評論,其實也就是評論《詩》,因為當時《詩》是入樂的。馬瑞辰說:「詩三百篇,未有不可入樂者。……左傳:吳季札請觀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並及於十二國。若非入樂,則十四國之詩,不得統之以周樂也」1 雖然,脫離了音樂的詩或許少了感發作用,而周樂中的舞已不能再現,但畢竟季札評論的周樂,其文字主體還能在《詩經》中看到。所以我們可以從《季札觀周樂》中總結出傳統文學批評的一些特點。

文學與政教
  中國的文學一開始就很重視同政教的關係,這在文學沒取得獨立地位,獲得自覺發展的早期,更是如此。《詩經》最先並非作為純文學作品出現,相反的,它有具體實際的使用場合。比如「春秋時政治、外交場合公卿大夫『賦詩言志』頗為盛行,賦詩者借用現成詩句斷章取義,暗示自己的情志。公卿大夫交談,也常引用某些詩句」。2並且,詩的採集,是有意識為政教服務的。「古者天子命史采詩謠,以觀民風」,3「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4文學既然重視其社會功用,文學批評自然也強調政治教化。這集中體現在《論語》中: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文學作品有感染力量,能『感發意志』,這就是興。讀者從文學作品中可以『考見得失』,『觀風俗之盛衰』,這就是觀。群是指『群居相切磋』,互相啟發,互相砥礪。怨是指『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5
  從季札對周樂的評論看,他正是把音樂(文學)和政教結合起來了。他認為政治的治亂會對音樂(文學)發生影響,也就是說可以通過音樂(文學)去「考見得失」,「觀風俗之盛衰」。因為政治的治亂會影響人,而人的思想感情又會反映到音樂(文學)中來。所以季札能從《周南》、《召南》中聽出「勤而不怨」,《邶》、《鄘》、《衛》中聽出「憂而不困」。音樂(文學)對政治也有反作用。可以「群居相切磋」,互相啟發;可以「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當然不好的音樂(文學)也會加速政治的敗壞,所以孔子要放鄭聲,季札也從《鄭》中聽出「其細也甚,民弗堪也」,認為「是其先亡乎?」但必須指出並不是真的有所謂亡國之音,而是靡靡之音助長了荒淫享樂的社會風氣,從而使得政治敗壞,以致亡國。有人片面地誇大了音樂(文學)對政治的反作用,認為音樂(文學)可以亡國,從而把對音樂(文學)的評論引入到神秘主義。

文學的中和之美
  孔子論詩,強調「溫柔敦厚」的詩教。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又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季札論詩,和孔子非常接近,注重文學的中和之美。他稱《周南》、《召南》「勤而不怨」,《邶》、《鄘》、《衛》「憂而不困」,《豳》「樂而不淫」,《魏》「大而婉,險而易行」,《小雅》「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大雅》「曲而有直體」。更突出的表現是他對《頌》的評論:「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竟用了14個詞來形容。發出的感歎是「至矣哉」,因為「五聲和,八
  音平,節有度,守有序」,所以是「盛德之所同」。可見季札對中和美的推崇確實到了極至。
  所謂中和美,正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美學上的反映。孔子認識到任何事不及或過度了都不好,事物發展到極盛就會衰落,所以他就「允執厥中」。在個人感情上也不能大喜大悲。龔自珍的「少年哀樂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就不合孔子的中庸標準。《世說新語》雅量門謝安聽到「淝水之戰」晉軍勝利的消息,強制欣喜之情,以致折斷屐齒6。顧雍喪子,心中很悲痛,可他強自克制,說:「已無延陵之高,豈可有喪明之責?」7體現在文學批評中,就是推崇抑制過於強烈的感情,以合於禮,要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對古典詩歌含蓄委婉風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因為要抑制感情,所以往往是一唱三歎,而不是發露無餘。文學的意境也因此深長有味,頗耐咀嚼。但這也是中國沒有產生象古希臘那樣的悲劇的原因之一。

印象式的文學批評
  中國傳統的文學批評,缺乏系統的理論,嚴謹的邏輯,往往是一鱗片爪即興感悟式的文字。大量的詩話詞話即屬此種,而比較有系統的如《文心雕龍》《原詩》反倒是異類。像葉嘉瑩先生所說,中國傳統的文學批評是為利根人設的,西方的文學批評卻是照顧鈍根人。這樣說起來,反倒是中國的文學批評形式似乎更為高明。如像司空圖的《詩品》簡直就是用詩的語言寫成的,陸機的《文賦》也是精緻的美文。不過,這種印象式的文學批評也有其弊端。因為利根人畢竟是少數,作者寫的雖然是深造有得之見,而讀者往往嗔目不知所云。比如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雖然是公認的傑作,不過對於「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何為「隔」與「不隔」也是聚訟紛紛。一方面雖然是讀者的局限,如前所述,利根人畢竟是少數;另一方面,也在於概念的模糊性和不明確,以及表述的歧義性。而確實也有一些空疏的詩話詞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像禪宗裡的一些公案,一些和尚自稱悟了,說一些似是而非的話。但究竟悟沒悟,天才知道。因為已經沒有了可評判的標準。撇開這種批評方式的好壞不談,只看它的根源,是肇端於先秦的。
  《論語》裡有這樣的記載: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八佾》)
  從前兩則可見到對文學的批評相當靈活,特別是用到了聯想。就像王國維摘取三句詞來概括治學三境界,這也是印象式的批評。雖然作者未必然,而讀者未必不然。這不同於張惠言硬指作者必有此用心那麼死板。
  第三則和季札的評論很相似。季札是這樣評論的:
  「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矣。』」
  《大武》是周武王的舞蹈,季札在讚美中有諷刺,即孔子所謂:「盡美矣,未盡善也。」 《韶箾》是舜的舞蹈,季札的讚美也無以復加,即孔子所謂:「盡美矣,又盡善也。」這裡,季札的評論既是印象的批評,也是形象的批評。因為孔子和季札的觀點立場和評論方式相近,所以我舉《論語》來對照說明這篇文章的批評方式。

舉例
  再舉幾個季札評論周樂的例子:
  「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
  「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
  「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
  「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
  ……
  都既是印象的批評,也是形象的批評。藉著聯想的翅膀,憑著通感,自然人事無所不及。

註釋
1毛詩傳箋通釋卷一:詩入樂說
2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一冊
3孔叢子巡狩篇
4漢書食貨志
5歷代文論選
67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

季札觀周樂/季札觀樂讀解

  這世上的事情,真如地覆天翻,此一時,彼一時也!季禮如此嚴肅正經、板著面孔一律稱為「美好」的音樂、舞蹈,對今天的多數人來說,恐怕是不忍卒聽,不忍卒觀。同樣,要是季札聽見今日的《同桌的你》一類的流行歌曲,看見迪斯科一類的舞蹈,真不知要氣死幾回!

  畢竟,觀念之間有了天壤之別。

  在季扎的時代,雖有民間小調、自娛自樂的歌舞,卻是登不了大雅之堂——宗廟和朝廷。平民百姓既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更沒有「懂得音樂的耳朵」、「懂得舞蹈的眼睛」去接受、欣賞、感受那些大樂大舞。他們是邊緣上的人,永遠無緣進入到、參與到達官貴人們的樂歌和樂舞之中去。也只有達官貴人、君子公卿們才會像季札那樣把音樂舞蹈看成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了不起的大事,才會那麼一本正經、恭敬嚴肅地加以對待。

  其實這也不奇怪。在他們的心目中,音樂舞蹈是禮儀的一部分,是政治上的等級統治的輔助工具,作用就是維護等級制度和政治統治,如同奴僕必須為主子效力、服務一樣,因而作歌現舞、只在宗廟和朝廷這兩種場所中進行。老百姓即使削尖了腦袋,也不可能進得去。

季札觀周樂/季札觀樂現代評價

  我們無法說這樣對待音樂和舞蹈有什麼好或不好。這是歷史的本來面目,那時擁有話語權力的人的觀念就是如此。他們這樣認為,也就照此去做。做了之後還要大發議論,一定要從中挖掘出深刻的含義來。比如《詩經》中的那些「國風」,不過是西周時各地方上的民間歌謠,平民百姓在勞作之餘有感而發,率興而作,哪裡想得到什麼聖人天子、治理下民、德行仁政之類!男女之間傾訴愛慕之情,征夫怨婦抒發內心的憂傷,辛勤勞作的農民表這對剝削者的不滿和憤恨,同君子大人們心中所想的有什麼必然聯繫?所以,季札的評論,以及後來儒生們的評論,不過是他們自己以自己的觀念,先入為主地附會而已。一首《關睢》,本來在這時男歡女愛的愛情追求,卻被解釋為讚美「后妃之德」!

  這在我們今天看來是觸目驚心和可笑的。照我們的觀念,再也不可能像季扎那樣去理解音樂和舞蹈,不可能板著面孔拿它們作說教的工具。政治制度的好壞,同音樂舞蹈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懂音樂舞蹈的人當中有好人,也有壞人;不懂音樂舞蹈的人當中也有好人和壞人。世事人情的複雜多變,哪裡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可去硬性框定?

  我們更願意相信,音樂和舞蹈是人們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它們讓人們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它們也讓人通過自娛自樂來獲得精神的輕鬆和解脫;它們也可以表達我們對天地人的思索;它們也可以表達我們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探索和追尋。陽春白雪當然使我們高雅,而我們也不拒絕下里巴人。從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看來,春秋時期的音樂已有相當高的水平,而且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音樂、舞蹈各有特色。季札有幸欣賞魯國演奏的周樂,並且作出令人信服的評論,為後世留下這篇珍貴的史料。

詩詞作品:季札觀周樂╱季札觀樂
詩詞作者:【先秦左丘明
詩詞歸類:古文觀止】、【生活】、【舞蹈】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