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說信陵君原文: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
唐雎說信陵君翻譯及註釋
翻譯
信陵君殺了晉鄙,救下邯鄲,打敗了秦兵,使趙國得以倖存。趙孝成王親自到郊外去迎接他。這時,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說,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說:「這話怎樣講呢?」唐雎回答說:「別人憎恨我,不可以知道;我憎惡別人,是不可以讓人知道的;別人有恩德於我,是不可以忘記的;我有恩德於別人,是不可以不忘記的。如今,你殺了晉鄙,救下邯鄲,打敗秦兵,保存了趙國,這對趙國是大恩德。現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會見到趙王了,希望你把救趙王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說:「無忌我敬遵你的教誨。」
註釋
1唐雎:唐雎(jū),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鬥爭並敢於為國獻身。有90歲高齡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國。曾經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併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
2說:shui(第四聲),遊說之意。
3信陵君殺晉鄙:指信陵君殺了晉鄙,救下邯鄲,打敗了秦兵,保存了趙國之事。
4破:打敗,打垮。
5存:存在,存活。這裡是使......倖存。
6憎:憎恨,討厭,厭煩等不好的方面。
7德:恩惠。這裡指別人對自己好的的方面。
8卒然:「卒」通「猝」,突然。
9謹:鄭重。
十受教:接受教誨。
唐雎說信陵君寫作背景
我國戰國時代,諸侯逐鹿,相與爭鋒,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各個領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時,「士」便應運而生。「士」是一個特殊的知識分子階層。他們或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或有高強的武藝,或在某一方面有出類拔萃的才幹。各國統治者便招募這些人,收於門下,被稱為「門客」。「門客」在那個時期發揮著異乎尋常的作用,他們可以掌握政策、運用策略,掌管外交和軍隊。各國的貴族為了圖謀功業,都大量收養門客。但門客中的某些人因為確有才幹,所以他們也要辯識真正思賢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這樣又促使一些貴族具有禮賢下士之風,達到他們在政治、軍事、外交上鬥爭勝利的目的。
唐雎說信陵君評析
本文通過唐雎向信陵君的進言,說明一個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於人有恩德的事不應放在心上的主旨。
文章在表現這一主旨時,不是用直白方法,而是迂迴切入。唐雎先從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種情況說起,再具體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於我、我有德於人而應採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種態度,最後才落實到信陵君救趙一事上,說明這是有德於趙、不可不忘之事。辯證說來,環環相扣,嚴謹有致;語句反覆,卻不刻板,迴環有味,令人深思。
這篇文章,篇幅至短,而文氣則甚寬舒,在簡單交代信陵君竊符救趙,趙王郊迎的背景之後,重點寫唐雎與信陵君的對話。唐雎先對信陵君說:「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這四句話,沒頭沒腦,看似不著邊際,不知所云,信陵君也的確不明白,難怪他會問:「何謂也?」於是唐雎不慌不忙,就信陵君的疑問,為他解釋這四句話:「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這四句話可分兩層,前二句為上層,後二句為下層,上層為賓,下層為主;在下層中,前句為賓,後句為主,賓主相襯,頓挫有致。「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是唐雎這番話的主旨,於是由泛言「可忘」與「不可忘」,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規勸的現實的具體的問題:「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願君之忘之也!」水到渠成,情理自現。對唐雎之諫,信陵君欣然接受。這段對話,前半為虛筆,後半才落實,虛筆作鋪墊,實寫見真意,虛實結合,寬緩從容,不急不懈,飄逸有致。
唐雎說信陵君寫作特點
魯迅先生說,《史記》「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漢字學史綱要》)。司馬遷對信陵君禮賢下士、急人之難的俠義精神非常欽佩,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裡說:「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在本篇中,他連用了一百四十多個「公子」,在公子身上傾注了真摯而又深沉的崇敬愛戴之情,文章中材料的取捨和剪削都從表現感情的需要出發。文章主要寫了信陵君一生中的兩樁大事,一是救趙,二是存魏,因為這兩件事最能表現公子的俠義精神。其他的則一概剪去不提。可是,在文章的開頭,作者卻興致勃勃地講了一個公子與魏王賭棋的故事。說「賭棋」,卻又不講二人棋藝高低、賭注大小、勝負如何,很明顯,這些與塑造公子的形象、表現作者的感情關係不大。太史公緊緊抓住不放的是,在「北境傳舉烽」的危急關頭,兄弟二人的神情動作。儘管這個故事總共才一百來字,作者還是剝繭抽絲般地寫了魏王的「釋」、「恐」、「驚」、「畏」,公子的「止王」、「復博」和從實相告。魏王的膽小無能、心胸狹窄,公子的賢能沉著、襟懷坦白,無不躍然於紙面。
全文不枝不蔓。公子一死,文章理應結束,可是,作者卻又橫添上兩節文字。一節寫公子死後,秦如何「攻魏」、「拔二十城」、「虜魏王」、「屠大梁」;一節寫高祖對公子的敬佩,「常祠公子」,「為公子置守塚五家」。這裡形象地告訴人們:公子是魏國的中流砥柱,公子又是光耀後代、萬世景仰的
一顆明星。根據金聖歎的說法,這首尾兩處分別運用了「弄引法」和「獺尾法」。所謂「有一段大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一段大文字後,不好寂然便住,更作餘波演漾之。」(《讀第五才子書法》)作者所以運用這兩種寫法,則完全是根據表達感情的需要。開頭的一個故事是公子的第一個亮相,寄寓了作者強烈的愛憎,鮮明的褒貶,為全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最後兩節文字,是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潮水的餘波,是完成公子形象的最後一筆。
詩詞作品:唐雎說信陵君
詩詞作者:【先秦】佚名
詩詞歸類:【古文觀止】、【高中文言文】、【對話】、【勸諫】